大家晚上好,不知道大家准备这本书的情况怎么样,最好是人手一本书,这样咱们学起来,就比较方便,学起来这个效率就高一些,你要光是听没有书的话,这个学起来就会云里雾里,今天晚上我们开始学习课本第39页的《辨大阳病痉湿暍》这一篇。
我们大家把课本翻到39页,我们来开始学习。我们会学的比较慢一点,尽量照顾到我们新进群的朋友。《伤寒论》不只是有三阳病和三阴病,它也有其他的病,比如这一篇讲痉湿暍,其实它不是大阳病,大家也可以读作太阳病,总之就大的意思,那些和太阳病相似,所以把它归类到了这里。和这个大阳病挨着,我们直接来看原文,我们就读作太,因为我们习惯了读太,康平本它写的是大,说太阳病,发热无汗,有发热,无汗,没有汗。我们正常去想,发热不是更应该有汗吗?热了不是更应该有汗吗?为什么热了无汗,冷了才无汗,热了应该有汗,怎么这个太阳病怎么是发热无汗?其实,它的一个逻辑关系应该叫无汗发热,因为无汗所以发热。为什么无汗后边提到反恶寒者,为什么恶寒,因为伤寒了,受了寒邪了,人遇寒邪就收缩,一收缩肌表就会处于一个约束的状态,就是不够放开,不够打开,使得内外不通,所以热不能够发散,闷热闷热的,那么这种状态下的话,它就会恶寒,为什么恶寒?因为一个是因为伤寒,一个是因为阳气不能够宣达体表,所以出现了一个恶寒的状态。因为伤寒这个体表受到了约束,这个时候,也不能够出汗,因为不能够出汗,出现了发热的状态,所以说它是这样的一个逻辑关系。
有点像太阳病,但实际上,它又不是太阳病,说不是太阳病,它又类似太阳病。那么太阳病,它有一个什么样特点?除了发热、无汗、恶寒之外,它还会有什么样的症状,头项强痛,这个时候,它会有脉浮,脉是浮的,按我们今天的这个概念去理解的话,就是脉我们轻轻的摸就摸到了,而我们沉取的时候,脉反而无力了,就是在浮取的状态当中,我们把他的脉是明显的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?我们按现代医学去理解的话,它就是因为外周的血管处于一个舒张的状态。我们今年的群里面很多西学中的朋友,我们也要照顾到他们,我适当的用现代医学的这些方式,给大家解读一下,对于我们中医学的比较好的朋友们,也是另外一个思路,就是由于外周的血管,它处于一个舒张的状态。血管的弹性阻力就给降低了,降低之后,它的血流量就会增加,外邪侵袭人体的时候,我们人体调动一切的力量去抵御外邪,这导致了体表的血流量就大幅度的增加,所以呈现出一个脉浮的现象。
就我们正常的脉是不浮不沉的,但是,浮脉,是轻取就有力,重取反而无力,就是它的脉气是比较浅表的,它的特征是这个脉的位置比较浅。脉搏整体的力量比较弱,但是它没有中空的感觉,就是说里边不是空的,它和那个空脉有很大的区别。
很多时候,我们使用麻黄汤,很多人不敢用麻黄汤,其实,麻黄有类似于我们在抢救病人的时候使用的那个肾上腺素,那如果说我们给一个健康的人,或者正常的人,或者说一个人处于一个比较激动的状态的时候,它会出现一个机体调动一切力量的这么一个情况,所以它会产生一个浮脉的这样的一个情况。
那么太阳病,发热无汗,反恶寒者,名曰刚痉。实际上的话,标题当中写的是痉湿暍,但是我们看这一版,它底下写成了痓,就不是标题写的那个痉,但是它们是一个意思,都是指的这个躯体抽筋,这属于一个刚痉。那么有刚,就有柔。下边这一条的话,它就提到说,太阳病,发热汗出而不恶寒,名曰柔痓。它和刚痉的区别就在于它出汗,而且它不恶寒,大家想一下为什么它不恶寒?它里外是通的,它阳气是可以到达体表的,而且,汗出它往往不是伤了寒,它是伤了风,风为阳邪,所以说它一点都不恶寒,它不怕冷,它顶多有一点恶风,它不会恶寒,因为里外是通的,它热能出来,所以它有汗出。它外邪没有束表。所以,这种情况下的话,它的发热不会很高,往往就在38度5以下,如果按体温计这样去衡量的话,但实际上的话,我们说衡量一个人发热的程度,不应该用体温计去衡量,尽管体温计很客观,但是正因为它客观,所以它不够主观,我说的不够主观,不是指医生的主观,而是指病人的主观感受。
我们很大程度上会忽视病人自我的感受,那病人自我的感受,就会是发热,感觉热,然后出汗,然后不恶寒,为什么发热,这个又是为什么发热?说外邪没有束表,里外也是通的,内热也得以宣散。为什么还发热?那么上边的伤寒是因为伤寒,那么下边的有寒是因为伤风,风为阳邪。尽管它的热不会热很高,它不是憋着的,所以它不是刚痉,它不硬,它属于柔痉就比较和缓一点,那么我们后边会学习到太阳中风症的话,就知道说这样情况是脉是缓的。
那么脉缓,这个缓不是缓慢的缓,它是松弛的意思,它是和缓缓和的意思,那么西医的那个伤寒病,什么伤寒,感觉那个病它慢是缓缓的,它就是那个慢是比较慢的,它和这个不是一个意思,它比较和缓一些,我们看到有的人,他性格比较温和,讲话行动比较缓慢的人,那么他们的脉,也是这种脉,就是比较脉比较松弛一点。
我们看到这里的时候,我们说,太阳病最起码要分两种,一种是伤寒,寒邪束表,导致阳气不能宣达,出现恶寒而不能够出汗,表闭住了,关闭的闭,不能够出汗,导致内热不能宣发,里外不通,所以出现发热。那如果是太阳中风,伤风了,它不恶寒,不用阳邪,风性阳泄,所以说它会出现汗出,而且它会发热,但是它发热不会度数很高,但是伤寒的发热就可以烧的很高。
说到这里,我们想起在这个e情,刚放开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很多羊了,他们的一个表现的话,整体上是偏于太阳伤寒,而不是太阳中风,那么太阳伤寒的一个特征的话,它就是高热,无汗恶寒,然后,全身的疼痛。刚羊的时候,很多人肌肉酸痛,腰痛,有的人浑身没劲儿,那么这种就是需要使用麻黄汤或者葛根汤,或者小青龙汤,或者大青龙汤,这些都可以去使用。
那么如果不是处于一个高热的状态,而且有汗,而且不恶寒,身上也没有那么疼的时候,我们就选桂枝汤了,如果处于一个不荣的状态,而不是不通的状态的话,我们就选择桂枝汤,所以说桂枝汤和麻黄汤最大区别就是一个是不荣,一个是不通,那么葛根汤的话,它好像都有,我们看到有些孩子们舌头红。舌尖特别红,而且喉咙痛,这个时候,真的没有几个人敢再用麻黄汤麻黄类的方剂了,为什么?因为总觉得已经有了热象,不适合使用温性的药物了,但是你全然不知舌尖上的那点热是要表出来的。
那个热,是属于预热,你是不能够采用下法,就是不能够采用清法清热的方法,而是需要采用辛温发散的方法把这热的散出去。你在临床当中看病的时候,你会发现真的是如此,一看一个准儿,那么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这个地方。太阳病发热恶寒,无汗恶寒者是一回事。太阳病发热,汗出来不恶寒者是一回事,但是除了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,还有太阳温病那种情况,就是不但是不恶寒的问题,它还恶热,不但不怕冷,他总觉得热。
接着往下看,太阳病发热,脉沉而细者,名曰痓。沉而细,什么意思?不浮了,这个脉不浮了,变沉了,浮沉看表里,粗细看血气的多少。脉沉细气血不足,里边不足出现虚症,为什么会出现虚症?我们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会出现虚症?为什么很多小孩子高烧然后都有抽风?是因为高热导致抽风吗?我们去细想一下,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抽风?体质很差很弱的。本身就气血不足,脾胃虚弱,气血不足,这种孩子容易抽风,再一个,你反复发汗伤津液,或者使用了苦寒的药物,反复泻下伤津液,或者孩子长时间的得不到一个正确的治疗,像这两天,这个诺如病毒,孩子们拉肚子拉的脱水,还有这个甲型H1N1那个禽流感,就是高热呕吐。为什么霍乱就容易抽风,上吐下泻伤津液,如果得不到补充就脱水了,那西医讲电解质紊乱了,这就容易抽风,那么一个体格很壮,就像太阳伤寒的初期,它没有虚的情况,它很实,只是一个内外交争的一个状态,出现了一个表气郁闭不通,出现了非常高热的状态,它不会抽风。
太阳病,常常是因为伤寒导致的,伤寒,就会导致的表闭不通,从而出现内热。它这个内热,不是指的表里的那个内热,它是相对来讲,就是体表的内外,这个内热是在体表的里边,它是这个在体表的层面上来讲,内外的那个发热无汗和发热,汗出它是不一样的,一个恶寒,一个不恶寒,它不一样的。所以,一个是刚痉,一个是柔痉,那么柔痉的时候,就出现了津液的不足,刚痉的时候,不是津液的不足,没有津液的不足。
所以一定程度上,刚痉你要是不管它会变成柔痉,但是柔痉,就不会那么容易变成刚痉。所以说你要知道这种抽风都是因为津液的不足所致,津液的不足,无论是无汗恶寒,还是有汗不恶寒,还是脉沉细,到脉沉细的时候,其实已经告诉我们津液的不足,本来太阳病应该脉浮现在脉沉了。本来气血应该涌到体表,呈现一个浮大的情况,但是它现在出现了一个沉细的情况。表示人体的气已经受到了损伤,不管是阴气还是阳气,阳气也亏损了,津液更亏损了,那么阳气是用来载津液的,津液是用来载阳气的,那么这种情况下的话。我们应该怎么办?不论是阳的不足,还是阴的不足,只要出现了抽风的状况,因为阳的不足,出现了寒性收引,因为阴的不足,出现了经脉得不到濡养,经脉不利了。
那么第四条,它说太阳病,发汗太多,致痓。发汗太多,一样的还伤津液,前面的脉沉而细,其实已经伤了津液了,他后边就更进一步解释,说发汗太多不行,你看很多孩子们吃西药,吃那个布洛芬,反复发汗,反复发汗,孩子都不想吃不想喝。比如本来是个伤寒,它本身一开始没有伤津液,他不想喝,但是你反复发汗,反复发汗,反过来伤津液,这个时候想喝水,但是精神状态不好了,如果不能够及时补充,而且喝水也不能等同于直接补了津液了,所以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抽风的情况。
甚至抽风,不一定在高热的状态下出现抽风,很多人,就是在不热的情况下也可以出现抽风,因为津液丧失大幅度的丧失,这个被耗损耗竭,就会出现抽风。反过来说,如果没有津液丧失的情况下,尽管高热,它是不会出现抽风的,所以大家明白了抽风的原因是什么。而不要一直怕高热,高热是人体自救,就是因为,让它发热,人体自己调动气血,让它发热干什么?是为了成功的宣散体表,宣散外邪,成功的出汗。这个时候,如果你泼一盆凉水,用了很多的苦寒的清热解毒的药,它是出不了汗的。
我们常常看到西医在使用布洛芬,使用这些所谓退热的这些药,他们又使用了很多的抗生素,或者使用了很多的,这个兰芩口服液,或者双黄连,莲花清温,他们使用这些药,他们并不懂中药,但他们喜欢使用中成药,大概认为这个就合适,但因为他们理论不通。最后导致孩子就出不了汗,或者说汗出不畅耽误病情,最后化热了,变成阳明病了。西医就老老实实用西药,那中医就老老实实用中药,当然很多中成药就是给西医研制的,中医反而不用,因为那个组方真的不能用,没法用。真正能使用的中成药极少的,往往都是一些老药,那么新研发出来的一些东西真不好用,一点都不能用,当然有没有好的药,有,凤毛麟角,所以很多的丸药我们都自己做!
今天晚上我们学习的条文不多,但是通过今天晚上的学习,我们要知道我们要认识到,是因为津液的丧失才导致痉,是因为发汗太多,或者吐,或者下导致损伤津液,那么有的搞伤寒的人说,保津液就是保阳气。伤寒重视阳,温病重视阴,实际上阴阳是一体的,发汗太多,伤了津液,难道不伤阳气吗?苦寒折阳气,难道不伤害津液吗?苦燥,苦的要燥,无论是使用抗生素还是使用中药的苦寒类药物,都容易损伤津液,而且,人体也会自我这个抵抗,出现了吐的情况,还有反复发汗,发汗这个现象出现了伤害人体阴阳气血的这么一个情况,最后导致人体出现了虚症,一旦出现虚症,就极为容易出现抽风的情况。所以我们看到了,说太阳病发热,不出汗,怕冷,这种情况下的话不虚,所以出现抽风是刚痉,刚痉不虚也可以抽风,刚痉挺好治的,无非就是要发汗,葛根汤就可以了。
那么更多的抽风,它是属于虚症发热,汗出不恶寒,柔痉,那这种情况下的话,我们就需要使用桂枝加葛根汤来进行治疗。那么如果出现了发热脉沉而细者,这种情况下怎么办?我们有麻黄附子细辛汤。来这里发汗太多怎么办?我们有桂枝加炮附子,桂枝加附子汤,或者桂枝加人参汤都是可以的,所以说我们看到了没有,我们在看并不是在看症状,不是看看表面现象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,本质是什么出了问题,质量的方向?就要与之相匹配,与之相对应,这样,就会立竿见影,这样,就会效如桴鼓,就像你敲鼓一样,你一敲就响了,像立杆一样,杆子一立就见影子了。
大家要有一个正确学习《伤寒论》的一个理念,气的不通或者不足,这个气,包括阴也包括阳,包括津液,包括阳气,它俩是一体的,而不是两个东西,是一回事,是横看成岭侧成峰,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人体的气,无论是阴气还是阳气,它统统都是气,而不是说阴是一种物质,阳是一种功能,那太机械了,这种看法,这样的一个思路去看病,是不可能看好的,不可能提高我们的水平的。
我们今天晚上课程就讲到这里,提醒大家一定要买到书,书到处都有,淘宝网店新华书店,而且一定要早点做一个决定,要不要狠下心来把这个《伤寒论》好好的学一学,把目前为止这个最古老的康平本《伤寒论》,要不要踏踏实实学一学,如果不想去学,这个谁也不能推着你走。如果是决定要学下去,那我们就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,先把书买来,然后听课时候听一听,做一做笔记,有一些心得在我们群里面分享,有一些疑问可以在我们群里面问,大家都互动起来,这样学习我们成长的会更快!
表里是相对的,上下是相对的。
虚实是相对的,燥湿也是相对的。
寒热是相对的,不荣和不通也是相对的。
1.太阳病,发热无汗,反恶寒者,名曰刚痓。——感受寒邪多些,寒为阴邪,寒主收引,正邪交争,你强我也强,不通,葛根汤。2.太阳病,发热汗出而不恶寒,名曰柔痓。——感受风邪多些,风为阳邪,其性开泄,你强我示弱,不荣,桂枝加葛根汤,栝楼桂枝汤。3.太阳病,发热,脉沉而细者,名曰痓。——因为津液不足,不足以载足够的阳气,少阴体质感太阳病,虚。麻黄附子细辛汤。4.太阳病,发汗太多,致痓。——发汗太过,遂漏不止,发汗发成了筛子,虚的厉害,桂枝加附子汤,桂枝加人参汤。
(2023年2月27日李老师讲授)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做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